一名英国水手意外射杀一名毛利人,导致新西兰陆战的旺格努伊战役开始。

Whanganui 战役是 1847 年新西兰北岛的一场短暂的敌对行动,当时土著 Mori 与英国定居者和军队作战。这场战役包括围攻羽翼未丰的 Whanganui 定居点(当时名为“Petre”),是其中之一为争夺土地和主权问题而进行的 19 世纪新西兰战争中最早的一场。

毛利人(,毛利人:[ˈmaːɔɾi](听))是新西兰大陆(Aotearoa)的土著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起源于来自东波利尼西亚的定居者,他们在大约 1320 年至 1350 年间通过几波独木舟航行抵达新西兰。在与世隔绝的几个世纪中,这些定居者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语言、神话、手工艺和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独立于其他东波利尼西亚文化。一些早期的毛利人移居查塔姆群岛,他们的后裔成为新西兰的另一个土著波利尼西亚族群,即莫里奥里人。毛利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最初接触始于 18 世纪,从有利的贸易到致命的暴力,不一而足。毛利人积极地采用了新来者的许多技术。随着 1840 年《怀唐伊条约》的签署,两种文化共存了一代人。有争议的土地销售日益紧张,导致 1860 年代发生冲突,并大规模没收土地,毛利人对此进行了激烈抵抗。 1877 年该条约被宣布为合法无效后,毛利人被迫融入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社会动荡和外来疾病的流行对毛利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毛利人口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初,毛利人的人口开始复苏,并以《怀唐伊条约》为中心,努力提高他们在更广泛的新西兰社会中的地位,实现社会正义。

传统的毛利文化因此得到了显着的复兴,1960 年代出现的毛利抗议运动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复兴。然而,不成比例的毛利人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障碍,与其他新西兰族群相比,他们的预期寿命和收入普遍较低。他们遭受更高水平的犯罪、健康问题和教育成绩不佳。为了“缩小毛利人和其他新西兰人之间的差距”,已经发起了一些社会经济举措。对历史冤情的政治和经济补救也在进行中(参见《怀唐伊条约》的索赔和和解)。

在 2018 年人口普查中,新西兰有 775,836 人被认定为毛利人,占全国人口的 16.5%。他们是新西兰第二大族群,仅次于欧洲新西兰人(“Pākehā”)。此外,超过 140,000 名毛利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大约五分之一的毛利人使用毛利语,占总人口的 3%。毛利人活跃于新西兰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媒体、政治和体育等领域拥有独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