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李·沃尔夫,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工程师(卒于 1941 年)
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 年 4 月 24 日 - 1941 年 7 月 26 日)是美国语言学家和防火工程师。众所周知,沃尔夫提倡不同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说话者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方式。这一原理经常被称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以他和他的导师爱德华·萨皮尔的名字命名,但沃尔夫将其称为语言相对性原理,因为他认为这个想法具有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物理相对性原理的含义。然而,这个想法来自 19 世纪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威廉·冯·洪堡;并且来自威廉·冯特的 Völkerpsychologie。Whorf 终其一生都是一名化学工程师,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起初,这种兴趣吸引了他研究圣经希伯来语,但他很快就自己研究了中美洲的土著语言。专业学者对他的工作印象深刻,并于 1930 年获得奖学金,前往墨西哥学习纳瓦特尔语。回国后,他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几篇关于该语言的有影响力的论文。
这促使他开始在耶鲁大学跟随爱德华·萨皮尔学习语言学,同时仍保持在哈特福德火灾保险公司的日常工作。在耶鲁大学期间,他致力于霍皮语的描述和乌托-阿兹特克语的历史语言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 1938 年,他在病假期间被选为萨皮尔的替代者。沃尔夫在他的研讨会上讲授了“美洲印第安语言学问题”。除了著名的语言相对论著作外,他还撰写了霍皮语的语法草图和纳瓦特尔方言研究,提出了对玛雅象形文字的解读,并发表了第一次尝试重建乌托-阿兹特克语。
1941 年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手稿由他的语言学家朋友策划,他们也致力于传播沃尔夫思想对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关系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死后的头几十年里在死后出版的。在 1960 年代,沃尔夫的观点失宠,他成为学者们严厉批评的对象,他们认为语言结构主要反映认知普遍性而非文化差异。批评者认为,沃尔夫的想法是无法检验的,而且表述不当,而且它们是基于分析不当或被误解的数据。
在 20 世纪后期,对沃尔夫思想的兴趣重新抬头,新一代学者开始阅读沃尔夫的作品,认为以前的批评只是肤浅地涉及沃尔夫的实际思想,或者将他从未表达过的思想归因于他。语言相对论研究领域仍然是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活跃焦点,并继续在相对主义的支持者和普遍主义的支持者之间引发争论和争论。相比之下,沃尔夫在语言学方面的其他著作,诸如同位异音和密码型等概念的发展,以及乌托阿兹特克历史语言学中“沃尔夫定律”的形成,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