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评论家(生于 1844 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ˈfʁiːdʁɪç ˈvɪlhɛlm ˈniːtʃə](听)或 [ˈniːtsʃə];1844 年 10 月 15 日至 1900 年 8 月 25 日)是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语言学家,他的工作对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转向哲学之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古典语言学家。 1869 年,年仅 24 岁的他成为巴塞尔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 年,尼采因健康问题而辞职,这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完成了大部分核心著作。 1889 年,他 45 岁时精神崩溃,随后精神完全丧失。他在母亲的照顾下度过了余生,直到 1897 年她去世,然后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一起生活。尼采于 1900 年去世。
尼采的作品涵盖哲学辩论、诗歌、文化批评和小说,同时表现出对格言和讽刺的喜爱。他的哲学的突出元素包括他对真理的激进批判,支持透视主义;对宗教和基督教道德的谱系批判以及相关的主从道德理论;对“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深刻危机的对生命的审美肯定;日神力和酒神力的概念;以及将人类主体描述为相互竞争的意志的表达,统称为权力意志。他还发展了有影响力的概念,例如超人及其永恒回归学说。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他越来越专注于个人的创造力,以克服文化和道德习俗,以追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健康。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艺术、语言学、历史、音乐、宗教、悲剧、文化和科学,并从希腊悲剧以及琐罗亚斯德、亚瑟叔本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等人物中汲取灵感,理查德瓦格纳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他死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成为尼采手稿的策展人和编辑。她编辑了他未发表的著作以适应她的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时经常与尼采的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相矛盾或混淆。通过她出版的版本,尼采的作品与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联系在一起。 20 世纪的学者,如 Walter Kaufmann, R.J. Hollingdale 和 Georges Bataille 为尼采辩护,反对这种解释,他的著作的更正版本很快就可以使用。尼采的思想在 1960 年代重新流行起来,此后他的思想对 20 世纪和 21 世纪初的哲学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大陆哲学流派——以及艺术、文学、诗歌、政治和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