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冲突: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和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阿以冲突涉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政治紧张、军事冲突和其他争端,这些争端在 20 世纪有所升级,但到 21 世纪初已基本淡出。阿以冲突的根源在于阿盟成员国在持续的巴以冲突中对同盟成员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这反过来又归因于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国家的同时兴起。 19 世纪末的民族主义,尽管这两个民族运动直到 1920 年代才发生冲突。
巴以冲突的一部分源于这些运动对形成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土地的相互冲突的要求,该土地被犹太人视为他们的祖先家园,同时又被泛阿拉伯人视为运动在历史上和现在属于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在泛伊斯兰背景下,就像穆斯林土地一样。 1947 年,巴勒斯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英国托管领土内的宗派冲突升级为全面的巴勒斯坦内战。 站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边,尤其是在以色列宣布独立后,阿拉伯邻国入侵了当时的巴勒斯坦人。 1948 年 5 月的前托管领土,开始第一次阿以战争。 1973 年赎罪日战争后,大规模的敌对行动大多以停火协议告终。以色列和埃及于 1979 年签署了和平协议,导致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并废除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治理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色列民政部门,并因此单方面吞并了戈兰高地和东耶路撒冷。
多年来,冲突的性质已经从大规模的区域性阿以冲突转变为更局部的以巴冲突,冲突在 1982 年黎巴嫩战争期间达到顶峰,当时以色列干预黎巴嫩内战以推翻巴勒斯坦解放来自黎巴嫩的组织。到 1983 年,以色列与基督教主导的黎巴嫩政府实现了正常化,但该协议于次年因穆斯林和德鲁兹民兵接管贝鲁特而被取消。随着 1987 年至 1993 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的衰落,临时奥斯陆协议导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于 1994 年在巴以和平进程的背景下成立。同年,以色列和约旦达成和平协议。 2002 年,阿拉伯联盟提出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作为解决“阿拉伯和平倡议”中巴以冲突的一部分。此后,该倡议得到了再次确认,呼吁阿盟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以换取以色列从被占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全面撤出,并以“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为代价。联合国第 194 号决议。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期,以色列与叙利亚复兴党以及黎巴嫩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停火。尽管与埃及和约旦达成了和平协议,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达成了临时和平协议,并且普遍存在停火,但直到 2010 年代中期,阿拉伯联盟和以色列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在冲突中的阿拉伯交战国中,伊拉克和叙利亚是唯一没有与以色列达成正式和平协议或条约的国家,但都转而支持伊朗。
叙利亚内战期间的事态发展改变了以色列北部边界附近的局势,使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真主党和叙利亚反对派相互矛盾,并在与伊朗的战争中使他们与以色列的关系复杂化。以色列与哈马斯统治的加沙之间的冲突,也归因于伊朗与以色列在该地区的代理人冲突。到2017年,以色列和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几个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组成了一个半官方的联盟来对抗伊朗。这一举动以及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的正常化被一些人标记为阿以冲突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