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纽尔·康德,德国人类学家、哲学家和学者(生于 1724 年)
伊曼纽尔·康德(英国:,美国:,德语:[ɪˈmaːnu̯eːl ˈkant,-nu̯ɛl];1724 年 4 月 22 日至 1804 年 2 月 12 日)是德国哲学家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家之一。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著作,使他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构造所有经验,因此,虽然“自在之物”存在并有助于经验,但它们与经验对象不同。由此可见,经验的对象只是“现象”,而事物本身的本质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知的。为了反驳他在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著作中发现的怀疑态度,他写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在其中,他发展了他的经验理论来回答综合先验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这反过来又使确定形而上学探究的界限成为可能。康德在他的提议中与哥白尼的革命相提并论,即感官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的直觉,因此我们可以对感官对象有先天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也是道德的源泉,而美学产生于无私判断的能力。康德的观点继续对当代哲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理论和后现代美学领域。他试图解释理性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关系,并超越他认为的传统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失败。他想结束他所认为的关于人类经验的徒劳和投机理论的时代,同时抵制休谟等思想家的怀疑。他认为自己为打破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僵局指明了道路,并被广泛认为在他的思想中综合了这两种传统。康德是这样一种观点的代表,即可以通过普遍民主和国际合作来确保永久和平,并且认为也许这可能是世界历史的高潮阶段。康德宗教观点的性质仍然是学术争论的主题,观点范围从他从早期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转向有原则的不可知论的印象,到叔本华所代表的更批判性的治疗,他批评康德伦理学的命令形式为“神学道德”和“伪装的摩西十诫”,而尼采则声称康德具有“神学家血统”,只是传统基督教信仰的老练辩护者。除了他的宗教观点之外,康德还因在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论文中提出的种族主义而受到批评,例如“论哲学中目的论原则的使用”和“论人类的不同种族”。尽管在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科学种族主义的支持者,但康德对种族的看法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最终在《永久和平:哲学草图》(1795)中拒绝了种族等级制度和欧洲殖民主义。康德发表其他重要的伦理、宗教、法律、美学、天文学和历史著作。其中包括《普世自然史》(1755 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 年)、《判断力批判》(1790 年)、《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 年)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