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nes Fibiger,丹麦医生和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生于 1867 年)
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867 年 4 月 23 日 - 1928 年 1 月 30 日)是丹麦医生和哥本哈根大学解剖病理学教授。他因“发现了螺旋翅目癌”而获得了 1926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证明了蛔虫,他称之为螺旋翅目癌(但正确命名为Gongylonema neoplasticum)可能导致大鼠和小鼠胃癌(鳞状细胞癌)。他的实验结果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结论的案例。曾担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病毒学教授和主席的 Erling Norrby 宣称菲比格的诺贝尔奖是“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哥本哈根大学病理解剖研究所,Fibiger 于 1907 年从野生老鼠身上发现了新的蛔虫。他怀疑蛔虫是导致这些大鼠胃癌的原因。 1913 年,他报告说,他可以用蛔虫实验性地在健康大鼠身上诱发癌症。他的发现在当时被认为是“对实验医学的最大贡献”。 1926 年,他与 1915 年通过在兔子耳朵内表面涂上煤焦油实验诱发癌症的山木克三郎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他们被认为不值得,而 1926没有颁发奖品。第二年,仅菲比格就被回顾性地选为 1926 年的诺贝尔奖。
在他死后,独立研究证明 G. neoplasticum 不会致癌。 Fibiger 产生的肿瘤和癌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A。对 Fibiger 数据的历史重新评估表明,他将非癌性肿瘤误认为是癌性肿瘤。
他对白喉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医学上被称为对照临床试验的重要研究方法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