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尔地区的立陶宛居民反对国际联盟决定将该地区作为法国控制的授权地区。
克莱普达起义于 1923 年 1 月在克莱普达地区(也称为梅梅尔地区或梅梅尔兰)发生。该地区位于尼曼河以北,根据凡尔赛条约与德意志帝国东普鲁士分离,并成为国际联盟的托管地。它被置于法国临时管理之下,直到可以制定出更永久的解决方案。立陶宛希望与该地区(小立陶宛的一部分)联合,因为它拥有大量讲立陶宛语的普鲁士立陶宛人,而主要港口克莱普达(梅梅尔)是立陶宛通往波罗的海的唯一可行通道。由于大使会议赞成将该地区作为一个自由城市,类似于但泽的自由城市,立陶宛人组织并发动了一场叛乱。
作为当地居民的起义,起义几乎没有受到德国警察或法国军队的抵抗。叛乱分子建立了一个亲立陶宛的政府,该政府以自决权为由请求与立陶宛联合。国际联盟接受了既成事实,克莱普达地区于 1923 年 2 月 17 日作为自治领土移交给立陶宛共和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1924 年 5 月签署了正式的国际协定,即克莱普达公约。正式承认立陶宛在该地区的主权,并概述了其广泛的立法、司法、行政和财政自主权。该地区一直是立陶宛的一部分,直到 1939 年 3 月在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后被转移到纳粹德国。
立陶宛人(立陶宛语:lietuviai,单数男性:lietuvis,单数女性:lietuvė)是波罗的海民族。他们原产于立陶宛,约有 2,378,118 人。另外一百万或更多的立陶宛侨民,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他们的母语是立陶宛语,是波罗的海语系中仅有的两个幸存成员之一,还有拉脱维亚语。根据 2021 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立陶宛 84.6% 的人口自称是立陶宛人,6.5% 是波兰人,5.0% 是俄罗斯人,1.0% 是白俄罗斯人,1.1% 是其他种族的成员。大多数立陶宛人属于天主教会,而二战前居住在东普鲁士北部的列图维宁凯人大多是福音派路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