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事变:在中国通州,冀东军袭击日军和平民。
东州兵变(中文和日文:通州事件;拼音:Tōngzhōu Shijiàn;罗马字:Tsūshū jiken),有时被称为通州事变,是 29 日在中国通州由合作的北东军对日本平民和军队的袭击。 1937 年 7 月,标志着第二次中日战争正式开始的马可波罗桥事变后不久。
1937年初,通州是控制北京战略东部地区的日本傀儡政权冀东政府的首府。 7月,中国第29军一支约800人的支队在宋哲元将军的指挥下,忠于国民党政府,在通州城外扎营。日军不顾日本驻军司令员的强烈抗议拒不离开,不知道宋将军与冀东首领尹巨庚达成协议,希望利用宋的国民党军队除掉他的日本霸主。
7 月 27 日,日本司令官要求国民党士兵解除武装。他们拒绝了,第二天就爆发了战斗,寡不敌众的中国军队被困在日本人和城墙之间。然而,国民党中国军队在本质上是自杀式的任务中不愿投降,强烈影响了隶属于日军的受日本人训练的冀东军第一和第二军团。冀东军部队拒绝施压,日军于 7 月 28 日晚上轰炸了他们的营房。 7月28日午夜,冀东军第1、第2兵团约5000人叛变,转而反抗日军。对于碛东军叛变的起因,众说纷纭。
为上述轰炸向日本报仇。
国民党的宣传电台广播,使他们相信国民党在马可波罗大桥上获胜了。
国民党与冀东政府缔结秘密协议。
对冀东政府支持的鸦片泛滥感到愤慨。除日本军人外,根据 1901 年的义和团协议,居住在通州的大约 260 名非中国平民在起义中丧生。一名访问该网站的美国记者报道称,有 117 名日本人和 106 名韩国平民丧生;蒋介石的私人日记(出版于 1970 年代)记录了 104 名日本人和 108 名朝鲜人的伤亡。大约 60 名外国平民幸存下来,他们为记者和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第一手证人证词。中国人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日本的反华情绪进一步激化。当时流行的日文是“暴戻支那刑罚”(暴戻支那刑)拼音:Bōshi Yōchō。日本驻华军事冒险家以此事件为借口,以保护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日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借口,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辩护。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战争罪行法庭)的日本防卫队提交了日本外务省于 1937 年发表的正式声明,认为是中日冲突的必然原因,但主审法官威廉韦伯爵士拒绝将其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