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Passchendaele 战役在比利时西佛兰德斯的伊普尔附近开始。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德语:Dritte Flandernschlacht;法语:Troisime Bataille des Flandres;荷兰语:Derde Slag om Ieper),也被称为 Passchendaele 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场战役,由盟军对抗德意志帝国。作为盟军在 1916 年 11 月和 1917 年 5 月会议上决定的战略的一部分,这场战斗于 1917 年 7 月至 11 月在西线进行,争夺西佛兰德省比利时伊普尔市南部和东部山脊的控制权. Passchendaele 位于伊普尔以东的最后一个山脊上,距离布鲁日-(布鲁日)-科特赖克铁路的交汇处 Roulers(现 Roeselare)5 英里(8.0 公里)。 Roulers 的车站位于德国第 4 集团军的主要补给路线上。一旦 Passchendaele Ridge 被占领,盟军将继续前进,从 Thourout(现在的 Torhout)到 Couckelaere(Koekelare)。
进一步的行动和英国从纽波特(Nieuwpoort)沿比利时海岸的支援攻击,再加上两栖登陆(安静行动),将到达布鲁日,然后到达荷兰边境。尽管在 10 月初总的撤军似乎不可避免,但由于第 4 集团军的抵抗、8 月异常潮湿的天气、10 月秋雨的开始以及英法资源转移到意大利。战役于 11 月结束,当时加拿大军团占领了帕斯尚代勒,除了 12 月和新年年初的局部袭击。 1918 年的里斯战役(第四次伊普尔战役)和第五次伊普尔战役在盟军占领比利时海岸并到达荷兰边境之前进行。
法兰德斯的一场运动在 1917 年引起了争议,并且一直如此。英国首相戴维·劳埃德·乔治反对进攻,法国陆军参谋长费迪南德·福煦将军也反对。英国远征军 (BEF) 指挥官、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爵士直到 7 月 25 日才获得战争内阁对法兰德斯行动的批准。自 1917 年以来,参与者、作家和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包括在尼维尔攻势之后追求进攻战略的智慧,而不是等待美国远征军 (AEF) 抵达法国。
法兰德斯的选择、气候、休伯特·高夫将军和第五集团军进行进攻的选择、关于开战性质的辩论以及浅层和深层目标的倡导者之间的争论仍然存在争议。从梅辛斯战役(6 月 714 日)到盟军第一次进攻(皮尔克姆岭战役,7 月 31 日)之间的时间,法国军队的内部麻烦对英国的影响程度,异常天气的影响, 10 月继续进攻的决定以及战役的人力成本也存在争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通常缩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被称为世界大战和其他名称,是一场国际冲突,始于 1914 年 7 月 28 日,结束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它涉及很多欧洲以及俄罗斯、美国和土耳其,也在中东、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作战。作为历史上最致命的冲突之一,估计有 900 万人在战斗中丧生,超过 500 万平民死于占领、轰炸、饥饿或疾病。奥斯曼帝国犯下的种族灭绝和 1918 年因战争期间战斗人员的流动而传播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全球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4 年,大国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联盟:由法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国,俄罗斯和英国,以及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 1914 年 6 月 28 日,在奥匈帝国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波斯尼亚塞族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刺杀后,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点。奥匈帝国将责任归咎于塞尔维亚,而相互关联的联盟则让列强参与了一系列被称为“七月危机”的外交交流。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为塞尔维亚辩护,到 8 月 4 日,冲突扩大到包括德国、法国和英国,以及它们各自的殖民帝国。 11 月,奥斯曼帝国、德国和奥地利组成同盟国,而 1915 年 4 月,意大利加入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成为同盟国。
面对两条战线的战争,德国在 1914 年的战略是先打败法国,然后将其力量转移到东方并击倒俄罗斯,这就是俗称的施利芬计划。当他们向法国的进军在马恩河被阻止时,这失败了。到 1914 年底,双方沿西线面对面,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延伸到瑞士的一系列连续战壕线在 1917 年之前几乎没有变化。相比之下,东线更加流畅,奥匈帝国俄罗斯获得,然后失去大片领土。其他重要的战区包括中东、阿尔卑斯前线和巴尔干地区,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带入战争。
盟军海上封锁造成的短缺导致德国在 1917 年初发起了无限制潜艇战,使之前中立的美国于 1917 年 4 月 6 日参战。在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并在 3 月实现和平1918 年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解放了大量德军。通过将这些转移到西线,德国总参谋部希望在美国增援部队影响战争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于 1918 年 3 月发动了德国春季攻势。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很快就因伤亡惨重和防守凶猛而停止。 8月,协约国发动百日攻势,德军虽然继续奋战,但已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1918年底,同盟国开始瓦解;保加利亚于 9 月 29 日签署了停战协定,随后于 10 月 31 日签署了奥斯曼帝国,然后于 11 月 3 日签署了奥匈帝国。 11 月 9 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面对国内革命和军队处于叛乱边缘的孤立无援,德国新政府签署了 1918 年 11 月 11 日的停战协定,结束了战斗。 1919 年的巴黎和会对战败国强加了各种解决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是《凡尔赛条约》。俄罗斯、德国、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无数起义和独立国家的建立,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由于仍然存在争议的原因,未能控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动荡造成的不稳定,最终以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