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版权条约的签署国。
布宜诺斯艾利斯公约(第三泛美公约)是一项国际版权条约,于 1910 年 8 月 11 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如果作品带有包含权利保留声明的通知,则提供版权相互承认(第 3 条) )。这通常通过版权声明旁边的短语“保留所有权利”(西班牙语:Todos los derechos reservados;葡萄牙语:Todos os direitos reservados)来完成。这种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因为美国法律只要求作者和出版年份。公约下的版权保护授予保护国和作品来源国的较短期限(“较短期限规则”,第 6、7 条)。保留声明要求的相当模糊的性质导致了更长和更符合法律的措辞的发展,尽管国际版权法有所发展,但这些措辞仍然存在。
1952 年 9 月 6 日的《世界版权公约》(UCC)明确保留了该公约(《日内瓦文本》第 18 条),[1] 如果发生冲突,则以最近的表述为准。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公约没有被修改,一个简单的版权声明的存在就足以确保成为 UCC 缔约方的国家之间相互承认版权(只有洪都拉斯从未这样做过)。自 2000 年 8 月 23 日 (2000-08-23) 起,《布宜诺斯艾利斯公约》的所有缔约方也是《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缔约方,该公约规定无需任何手续即可相互承认版权(第 5.2 条[2] 布宜诺斯艾利斯公约成为伯尔尼公约第 20 条条款中的“特别协定”。它仍然有效,特别是用于确定作品的来源国以及因此适用于适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的保护期限:[3] 当作品同时在公约国出版时,并且非公约国,公约国将被视为来源国,无论在非公约国的保护期如何。
资料来源:美国版权局,[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
智利,正式名称为智利共和国,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它占据了东部安第斯山脉和西部太平洋之间的狭长地带。智利面积为 756,096 平方公里(291,930 平方英里),截至 2017 年,人口为 1750 万。智利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国家,距离南极洲最近,北部与秘鲁、玻利维亚和东北部,阿根廷东部,以及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峡。智利还控制着大洋洲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岛、萨拉斯戈麦斯岛、德斯文图拉达斯岛和复活节岛等太平洋岛屿。它还声称智利南极领土下的南极洲约 1,250,000 平方公里(480,000 平方英里)。该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圣地亚哥,其国家语言是西班牙语。
西班牙在 16 世纪中叶征服并殖民了该地区,取代了印加人的统治,但未能征服居住在现在智利中南部的独立马普切人。 1818 年,智利在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在 1830 年代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专制共和国。 19 世纪,智利经济和领土显着增长,在 1880 年代结束了马普切人的抵抗,并在击败秘鲁和玻利维亚后在太平洋战争(1879-83 年)中获得了目前的北部领土。从 20 世纪到 1970 年代,智利经历了民主化进程、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其经济越来越依赖铜矿出口。在 1960 和 1970 年代,该国经历了严重的左右政治两极分化和动荡。这一发展在 1973 年智利政变中达到顶峰,该政变推翻了萨尔瓦多·阿连德民主选举的左翼政府,并建立了 16 年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右翼军事独裁政权,造成 3,000 多人死亡或失踪。该政权在 1988 年全民公决后于 1990 年结束,并由一个统治至 2010 年的中左联盟继任。
智利是一个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在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第 43 位。它是南美洲经济和社会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在竞争力、人均收入、全球化、和平状态、经济自由和对腐败的低认识方面的排名领先拉丁美洲。智利在国家的可持续性、民主发展方面也位居地区前列,并且在美洲的凶杀率最低,仅次于加拿大。它是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 (CELAC) 和太平洋联盟的创始成员,并于 2010 年加入经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