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自称东吴帝。
孙权(读音,中文:孙权)(182-252),字仲谋,原名吴大帝(字面意思是“吴大帝”),东吴国开国。三国时期。 200 年,他继承了他的哥哥孙策建立的军阀政权的控制权。他宣布正式独立,并于 222 年至 229 年作为吴王统治,从 229 年至 252 年作为吴帝统治。与他的对手曹操和刘备不同,孙权比他们年轻得多,并且统治他的国家大多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分开的。考虑到他在两个竞争对手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以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他有时被描绘成中立。
孙权是在他父亲孙坚担任下邳县副官时出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孙坚去世后,他和他的家人住在长江下游的各个城市,直到孙策凭借自己的追随者和当地的一些宗族效忠,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一个军阀政权。公元200年,孙策被许贡的家臣刺杀,18岁的孙权从弟弟那里继承了江东南的土地。早年他的政权相对稳定,因为孙坚和孙策的最高级官员,如周瑜、张昭、张纮和程普都支持继承。因此,在整个200年代,孙权在他能干的顾问的指导下,继续在长江沿岸积蓄力量。 207年初,他的军队终于彻底战胜了控制长江中游的刘表手下的将领黄祖。黄祖战死。
那年冬天,北方军阀曹操率领约22万大军南征,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关于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他的法庭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以张昭为首的一位主张投降,而以周瑜、鲁肃为首的另一位则反对投降。最终,孙权决定以他的优势江河力量在长江中游对抗曹操。与刘备结盟,周瑜、黄盖合谋,赤壁之战决胜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继承人魏王曹丕即位,称帝,结束并继承了汉朝名义上的统治。起初孙权名义上是魏国封臣,封魏国武王,但曹丕要求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到魏都洛阳,他拒绝了,222年,他宣布通过更改他的时代名称而独立。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称帝。
在他的原太子孙登去世后,两个支持不同潜在继承人的对立派系慢慢出现。孙和继孙登为新太子时,得到鲁迅和诸葛克的拥护,而他的对手孙霸则得到全琮、布智等氏族的拥护。在长期的内部权力斗争中,许多官员被处决,孙权通过流放孙和并迫使孙霸自杀来严厉解决两派之间的冲突。孙权于公元252年去世,享年70岁,是三国开国者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由其子孙亮继位。
《三国志》将孙权描述为一个高大的人,眼睛明亮,长脸。他被称为一个聪明而外向的人,喜欢开玩笑和恶作剧。由于善于看重下属,避其短板,视其为亲人,孙权得以将权力下放给有能力的人物。这种主要的力量使他获得了平民的支持,并在自己周围拥有了能干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