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别列什奇科战役以波兰人的胜利告终。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也称为哥萨克-波兰战争、奇米尔尼茨基起义、赫梅利尼茨基大屠杀或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是 1648 年至 1657 年间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东部领土上发生的一场哥萨克叛乱,导致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诞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酋长国。在指挥官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的指挥下,扎波罗热哥萨克人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乌克兰农民结盟,与波兰人的统治和英联邦军队作战。起义伴随着哥萨克人对平民,特别是对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和犹太人的大规模暴行。起义在乌克兰与波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史上具有象征意义。它结束了波兰天主教徒对乌克兰东正教人口的统治;与此同时,它最终导致乌克兰东部最终并入俄罗斯沙皇国,该国由 1654 年的佩雷亚斯拉夫协议发起,哥萨克人将宣誓效忠沙皇,同时保留广泛的自治权。这一事件在被称为废墟的酋长国引发了一段政治动荡和内讧。反波叛乱的成功,以及波兰的内部冲突,以及波兰与俄罗斯和瑞典同时发动的战争(分别是俄波战争(16541667)和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1660)),结束了波兰黄金时代,并在波兰历史上被称为大洪水的时期导致波兰权力的长期衰落。

在犹太历史中,起义以伴随着对犹太人的暴行而闻名,这些犹太人以租约人(arendator)的身份被农民视为直接的压迫者。然而,Shmuel Ettinger 认为,乌克兰和波兰对大屠杀的描述都过分强调了犹太人作为地主的重要性,同时淡化了哥萨克暴力的宗教动机。

大洪水(波兰语:potop szwedzki,立陶宛语:švedų tvanas)是 17 世纪中叶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系列战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适用于 1648 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和 1667 年安德鲁索沃休战之间的时期,因此包括俄波战争和第二次北方战争的波兰战区。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该术语仅指瑞典入侵和占领英联邦作为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1660)的战场;在波兰和立陶宛,这一时期被称为瑞典大洪水(波兰语:potop szwedzki,瑞典语:Svenska syndafloden),或者由于同时发生的俄波战争而不太常见的俄罗斯-瑞典大洪水(波兰语:Potop szwedzko-rosyjski)。 “洪水”(波兰语中的 potop)一词在亨利克·显凯维奇(Henryk Sienkiewicz)的小说《洪水》(The Deluge)(1886 年)中得到普及。

在战争期间,由于瑞典和俄罗斯的入侵,英联邦失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大国地位。根据华沙皇家城堡经理安杰伊·罗特蒙德教授的说法,大洪水中对波兰的破坏比二战中对该国的破坏更为广泛。鹿特蒙德声称瑞典入侵者掠夺了英联邦最重要的财富,大部分被盗物品从未返回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首都华沙被瑞典人摧毁,战前的 20,000 人口中,战后仅剩下 2,000 人。根据波兰 2012 年的估计,波兰的经济损失估计为 40 亿兹罗提。瑞典和俄罗斯入侵者摧毁了波兰的 188 个城镇、81 座城堡和 136 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