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战争:以色列士兵进入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希伯来语:Yerushalim;阿拉伯语:al-Quds)是西亚的一座城市。它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的犹大山脉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认为是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的圣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座城市横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之间的绿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声称耶路撒冷是他们的首都。以色列控制着整个城市并在那里维持其主要政府机构,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最终将其视为巴勒斯坦国的权力所在地。由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端,这两种主张都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耶路撒冷至少被摧毁两次,被围困23次,被占领和重新占领44次,被袭击52次。耶路撒冷被称为大卫城的部分在公元前 4 千年以游牧牧羊人营地的形式出现了定居的初步迹象。在迦南时期(公元前 14 世纪),耶路撒冷在古埃及石碑上被称为乌鲁萨林,这可能是指迦南神沙利姆。在以色列时期,公元前 9 世纪(铁器时代 II)整个城市开始了重大的建设活动,到公元前 8 世纪,耶路撒冷已经发展成为犹大王国的宗教和行政中心。公元 70 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反抗失败,导致城市和第二圣殿被毁。公元 1538 年,在奥斯曼帝国的辉煌者苏莱曼统治下,周围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今天,这些城墙定义了老城,该城传统上分为四个部分,自 19 世纪初以来分别被称为(从东南端顺时针方向):犹太区、亚美尼亚区、基督教区和穆斯林区四分之一。老城于 1981 年成为世界遗产,自 1982 年以来一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自 1860 年以来,耶路撒冷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老城的边界。 2015 年,耶路撒冷有大约 850,000 名居民,其中包括大约 200,000 名世俗犹太以色列人、350,000 名哈雷迪犹太人和 300,000 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2016年,全市人口88.27万人,其中犹太人53.66万人(61%),穆斯林31.98万人(36%),基督徒1.58万人(2%),未分类对象1.03万人(1%)。根据希伯来圣经,这座城市被以色列国王大卫从耶布斯人手中征服,并将其确立为以色列联合王国的首都。大卫的儿子和继任者所罗门后来委托在该市建造第一座圣殿。现代学者认为,犹太人从迦南民族和文化中分支出来,是通过发展一种独特的单一宗教和后来的以 El/Yahweh 为中心的一神论宗教。这些基础性事件跨越了公元前一千年的黎明,对犹太人民具有核心的象征意义。 “圣城”的绰号('Ir ha-Qodesh)可能在流放后的时代附属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基督教中的圣洁,在被基督徒采纳为旧约的希伯来圣经的希腊语译本中得到了保留,新约对耶稣被钉十字架和随后在那里复活的记载加强了这一点。在逊尼派伊斯兰教中,耶路撒冷是当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大圣城。这是因为它是麦加之前的第一个朝拜(穆斯林祈祷的标准方向)。根据《古兰经》,在伊斯兰传统中,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 621 年夜游耶路撒冷,从那里升天并与真主交谈。由于所有这些事件,尽管旧城面积只有 0.9 平方公里(38 平方英里),但它还是许多具有开创性宗教意义的遗址的所在地;即圣殿山及其西墙、圣墓教堂、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今天,耶路撒冷的地位仍然是巴以冲突及其和平进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在 1948 年的阿以战争期间,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占领并后来被以色列吞并的地区之一,而包括老城在内的东耶路撒冷被占领并后来被约旦吞并。然而,在 1967 年的六日战争期间,东耶路撒冷被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之后它被有效地吞并并并入该市其他以色列控制的地区,以及其他周边领土。以色列的基本法之一,即 1980 年的《耶路撒冷法》,将“完整且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称为该国的首都。以色列政府的所有机构都位于耶路撒冷境内,包括以色列议会、总理 (Beit Aghion) 和总统 (Beit HaNassi) 的官邸以及最高法院。虽然以色列对西耶路撒冷的主权主张得到国际社会更广泛的接受,但其对东耶路撒冷的主权主张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因此东耶路撒冷被联合国承认为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

六天的战争(希伯来语:罗马人:MiḥemetŠešetHayamim;阿拉伯语:النكسة,罗马化:An-Naksah,Lit.'挫折'或حرب1967,Harb 1967,1967年战争'1967'),也知道如六月战争、1967 年阿以战争或第三次阿以战争,是 1967 年 6 月 5 日至 10 日以色列与主要由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组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当时称为联合阿拉伯共和国)。

第一次阿以战争随着 1949 年停战协定的签署而结束后,以色列与其阿拉伯占多数的邻国之间的关系并未正常化。 1956年,以色列入侵埃及,引发苏伊士危机;以色列入侵的理由之一是它的目标是迫使蒂朗海峡重新开放,该海峡自 1950 年以来一直被埃及关闭,禁止所有以色列航运。以色列最终在国际压力下被迫从埃及领土撤军,但得到了保证海峡将保持开放。一支被称为联合国紧急部队(UNEF)的维和特遣队随后被部署在埃以边境,但双方之间没有达成非军事化协议。在 1967 年 6 月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该地区变得危险地升高。以色列重申其 1956 年后的立场,即埃及再次关闭蒂朗海峡对以色列航运将是一个明确的宣战理由。 5 月,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宣布蒂朗海峡将再次对以色列船只关闭,随后在与以色列接壤的边境动员埃及军队,驱逐了联合国紧急部队。 6 月 5 日,以色列对埃及机场发动了一系列空袭,最初声称遭到埃及袭击,但后来又表示空袭是先发制人;哪一方引发了战争的问题仍然是与冲突有关的众多争议之一。埃及军队措手不及,几乎整个埃及空军被摧毁,以色列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这使以色列获得了空中优势霸权。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对埃及占领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发动地面攻势,再次让埃及人措手不及。经过初步抵抗,纳赛尔下令撤离西奈半岛。以色列人继续追击撤退的埃及军队,并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损失,并在战争的第六天征服了整个西奈半岛。约旦在战争开始前一周与埃及签订了防御条约;该协议设想,在发生战争时,约旦不会采取进攻性角色,而是会试图束缚以色列军队,以防止他们获得任何重大的领土收益。在以色列最初的空袭大约一小时后,约旦军队的埃及指挥官接到开罗的​​命令,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在最初混乱的情况下,约旦人被错误地告知埃及已经成功击退了以色列的空袭。

埃及和约旦于 6 月 8 日同意停火,叙利亚于 6 月 9 日同意停火; 6 月 11 日与以色列签署了停火协议。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削弱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全部军队。这场战争导致超过 20,000 名阿拉伯士兵丧生,而以色列则损失了不到 1,000 名自己的士兵。以色列的全面成功是精心准备和实施的战略以及阿拉伯联盟糟糕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和战略的结果。敌对行动停止后,以色列从叙利亚手中夺取了戈兰高地,从约旦手中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从埃及手中夺取了加沙地带以及整个西奈半岛。在六日战争之后的几年里,以色列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以色列的压倒性胜利羞辱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并导致纳赛尔耻辱地辞职。然而,在整个埃及反对他辞职的广泛抗议之后,他后来被恢复为总统。以色列胜利的速度和轻松性后来导致以色列国防军内部危险的过度自信——这是导致阿拉伯在 1973 年赎罪日战争中取得初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那场战争也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六日战争造成的平民流离失所将产生长期后果,因为分别约有 280,000 至 325,000 名巴勒斯坦人和 100,000 名叙利亚人逃离或被驱逐出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