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伯克利,爱尔兰主教和哲学家(卒于 1753 年)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1685 年 3 月 12 日 - 1753 年 1 月 14 日)——被称为伯克利主教(爱尔兰圣公会克洛因主教)——是一位爱尔兰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一种他称为“非物质主义”的理论(后来提到被别人称为“主观唯心主义”)。该理论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而是认为熟悉的物体(如桌椅)是由头脑感知的想法,因此,如果不被感知,就无法存在。伯克利还因其对抽象的批判而闻名,这是他论证非物质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 1709 年,伯克利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迈向新视觉理论的论文》,其中他讨论了人类视觉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正确的视觉对象不是物质对象,而是光和颜色的理论。这预示了他在 1710 年的主要哲学著作《人类知识原理论文集》,在受到不良欢迎后,他以对话形式改写并于 1713 年以《海拉斯与菲洛诺斯之间的三场对话》为题出版。在这本书中,伯克利的观点被Philonous(希腊语:“心灵的爱人”)所代表,而Hylas(“hyle”,希腊语:“物质”)则体现了爱尔兰思想家的反对者,尤其是约翰洛克。

伯克利在 1721 年出版的 De Motu(论运动)中反对艾萨克牛顿的绝对空间、时间和运动学说。他的论点是马赫和爱因斯坦观点的先驱。 1732 年,他出版了《Alciphron》,这是一本反对自由思想家的基督教辩护书二是因为他解决了 20 世纪哲学最感兴趣的许多问题,例如感知问题、主要品质和次要品质之间的差异以及语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