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开普勒证实了他之前拒绝发现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他于 3 月 8 日首次发现它,但在进行了一些初步计算后很快就拒绝了这个想法)。

在天文学中,由约翰内斯·开普勒在 1609 年至 1619 年间发表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描述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这些定律修改了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用椭圆轨迹代替了它的圆形轨道和本轮,并解释了行星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三部法律规定:

行星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两个焦点之一。

连接行星和太阳的线段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区域。

行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长半轴长度的立方成正比。行星的椭圆轨道是由火星轨道计算得出的。据此,开普勒推断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包括离太阳较远的天体,也有椭圆轨道。第二定律有助于确定当行星离太阳更近时,它的运行速度会更快。第三定律表示行星离太阳越远,其公转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艾萨克·牛顿在 1687 年表明,由于他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像开普勒这样的关系将适用于太阳系。

约翰内斯·开普勒(德语:[joˈhanəs ˈkɛplɐ, -nɛs -](听);1571 年 12 月 27 日 - 1630 年 11 月 15 日)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占星家、自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是 17 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人物,以他的行星运动定律以及他的著作 Astronomia nova、Harmonice Mundi 和 Epitome Astronomiae Copernicanae 而闻名。这些作品也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奠定了基础。开普勒是格拉茨一所神学院的数学老师,在那里他成为了汉斯·乌尔里希·冯·埃根伯格王子的助手。后来他成为布拉格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最终成为鲁道夫二世皇帝和他的两个继任者马蒂亚斯和斐迪南二世的帝国数学家。他还在林茨教授数学,并且是华伦斯坦将军的顾问。

此外,他在光学领域做了基础工作,发明了折射(或开普勒)望远镜的改进版本,并在他同时代的伽利略·伽利莱的望远镜发现中被提及。他是罗马Accademia dei Lincei的通讯成员。开普勒生活在一个天文学和占星术之间没有明确区别的时代,但天文学(文科中的数学分支)和物理学(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开普勒还将宗教论点和推理融入他的作品中,其动机是宗教信仰和信仰,即上帝根据可通过自然理性之光获得的可理解计划创造了世界。开普勒将他的新天文学描述为“天体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次探索”,以及“对亚里士多德论天堂的补充”,通过将天文学视为通用数学物理学的一部分,改变了物理宇宙学的古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