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将 310,000 名越南平民、士兵和法国军队的非越南成员从共产主义的北越撤离到南越的“通往自由之路”行动结束。

通往自由的行动是美国海军用来描述宣传工作和协助将 310,000 名越南平民、士兵和法国军队的非越南成员从共产主义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运送到1954 年至 1955 年间,非共产主义的南越(越南国,后来成为越南共和国)。法国和其他国家可能又运送了 500,000 人。在法国在奠边府战役中战败之后,1954 年的《日内瓦协定》决定了法属印度支那在殖民法属联盟军队与为越南独立而战的越南之间长达八年的战争之后的命运。这些协议导致越南在北纬 17 度线被瓜分,胡志明的共产主义越南人控制着北部,而法国支持的越南国则控制着南部。该协议允许有 300 天的宽限期,于 1955 年 5 月 18 日结束,在此期间,人们可以在边界封闭之前在两个越南之间自由流动。分区的目的是暂时的,等待 1956 年的选举,以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重新统一国家。 600,000 至 100 万人向南迁移,其中包括 200,000 多名法国公民和法国军队中的士兵,而 14,000 至 45,000 名平民和大约 100,000 名越盟战士向相反方向迁移。北方人的大规模迁移主要是由法国人促成的空军和海军。美国海军舰艇协助法国人将北方人撤离到南部首都西贡。该行动伴随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主要由美国政府提供资金,以吸收西贡以外涌现的大型帐篷城市难民。对美国来说,移民是一场公关政变,广泛报道越南人从共产主义的压迫下逃往南方的“自由世界”。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中央情报局支持的代表南越罗马天主教总理吴廷琰的宣传活动。这场运动通常被视为劝告天主教徒逃离共产主义统治下的“迫在眉睫的宗教迫害”,北方 114 万天主教徒中约有 60% 移民。越盟还试图强行阻止潜在的难民离开,特别是在没有法国或美国军队的农村地区。传统上,移民被认为是为了增强 Diem 的天主教权力基础;而越南的大多数天主教徒以前住在北方,现在大多数在南方。由于担心共产党获胜,吴廷琰取消了选举。吴廷琰相信新来的天主教徒是坚定反共支持的堡垒,据推测将新选民视为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从长远来看,北方天主教徒从未完全融入南方社会,而吴廷琰据称对他们的偏袒常常被认为造成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 1963 年的佛教危机,最终以他的垮台和暗杀告终。事实上,迁移到南方的天主教徒首先是他们自己生活的积极推动者,这并不是因为中央情报局或吴廷琰的努力。大约 25% 的移民是非天主教徒,一些搬到南方的天主教徒不是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而这样做的。北方天主教徒移民实际上给越南南部的教会带来了复杂的挑战,而吴廷琰也没有将北方天主教徒安置在西贡及其周边地区作为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政策。由于越南天主教徒远非铁板一块,在政治立场上也没有任何统一,因此将“天主教难民与所有天主教徒、所有难民或吴廷琰的坚定支持者混为一谈”是一个神话。实际上,吴廷琰政权下的个人主义革命促进了宗教自由和多样性,以反对共产主义的无神论。然而,这项政策本身最终使佛教活动家能够威胁支持他们宗教自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