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罗马天主教会第三次大公会议闭幕。
普世理事会,也称为总理事会,是主教和其他教会当局的会议,以审议和裁决基督教教义、行政、纪律和其他有权投票的人从全世界召集的问题(oikoumene) “普世”一词源自晚期拉丁语 oecumenicus “一般,普遍”,源自希腊语 oikoumenikos “来自整个世界”,源自 he oikoumene ge “有人居住的世界”(众所周知古希腊人);希腊人和他们的邻居,被认为是发达的人类社会(与野蛮人的土地相反);在后来使用“罗马世界”和基督教意义上的教会希腊语中,来自 oikoumenos,oikein(“居住”)的现在被动分词,来自 oikos(“房屋,居住地”)。最初的七个大公会议,得到了包括迦克顿基督教在内的东西方教派的承认,由罗马皇帝召集,他们还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内执行了这些会议的决定。
从第三次大公会议开始,值得注意的分裂导致以前被认为是单一基督教会的一些成员不参与。因此,基督教的某些部分没有参加后来的会议,或者参加了但不接受结果。属于后来被称为东正教教会的主教接受七个普世议会,如下所述。属于后来被称为东方教会的主教参加了前两次会议。属于东正教的主教参加了前四次会议,但拒绝了第四次的决定,也没有参加任何随后的普世会议。
不同基督教教派对理事会作为普世和权威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关于基督论和其他问题的争论导致某些分支拒绝其他人接受的一些理事会。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俗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或梵蒂冈二世,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第 21 次大公会议。
理事会在 1962 年至 1965 年的四年中每年的秋季,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了四次会议(或会议),每次持续 8 至 12 周。从夏季开始,理事会的筹备工作历时三年1959 年至 1962 年秋季。理事会于 1962 年 10 月 11 日由约翰二十三世(教皇在筹备和第一届会议期间)开幕,并于 1965 年 12 月 8 日由保罗六世(教皇在最后三届会议期间,在约翰二十三世于 1963 年 6 月 3 日逝世)。
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集理事会,因为他认为教会需要“更新”(意大利语:aggiornamento)。为了在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与 20 世纪的人们建立联系,需要改进教会的一些实践,并且需要以一种对他们来说似乎相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它的教义。许多安理会参与者对此表示同情,而其他人则认为几乎不需要改变,并拒绝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对 aggiornamento 的支持战胜了对变革的抵制,因此理事会产生的 16 份权威文件提出了教义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对礼仪的广泛改革,对教会、启示和神学的更新。平信徒,教会与世界之间关系、普世主义、非基督教宗教和宗教自由的新方法。
John W. O'Malley 称这次会议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