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州的塔科马,原来的塔科马海峡大桥在大桥建成仅四个月后就在暴风雨中倒塌。
1940 年塔科马海峡大桥是第一座塔科马海峡大桥,是美国华盛顿州的一座悬索桥,横跨塔科马海峡和基萨普半岛之间的普吉特海湾的塔科马海峡。它于 1940 年 7 月 1 日通车,并于同年 11 月 7 日急剧塌陷到普吉特海湾。这座桥的倒塌被描述为“壮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引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关注”。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它是世界上主跨第三长的悬索桥,仅次于金门大桥和乔治华盛顿大桥。
1938 年 9 月开始施工。从桥面建成之日起,它就开始在有风的条件下垂直移动,因此建筑工人给这座桥起了绰号“疾驰格蒂”。尽管采取了一些阻尼措施,但在桥梁向公众开放后,该议案仍在继续。 1940 年 11 月 7 日早晨,桥的主跨最终在 40 英里/小时(64 公里/小时)的风速下倒塌,桥面以交替的扭转运动振动,振幅逐渐增加,直到桥面撕裂。
倒塌后仍屹立不倒的桥梁部分,包括塔楼和电缆,被拆除并作为废金属出售。由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换这座桥的努力被推迟,但在 1950 年,一座新的塔科马海峡大桥在同一地点开通,使用原桥的塔座和电缆锚固。落入水中的桥梁部分现在用作人工礁石。
这座桥的倒塌对科学和工程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许多物理教科书中,该事件被描述为初级强迫机械共振的例子,但在现实中要复杂得多;桥梁倒塌是因为温和的风产生了自激且无界的气动弹性颤振:对于任何高于约 35 英里/小时(56 公里/小时)的恒定持续风速,(扭转)颤振的幅度将不断增加,负阻尼系数,即增强效果,与阻尼相反。这次倒塌促进了对桥梁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的研究,这影响了后来所有大跨度桥梁的设计。
塔科马(tə-KOH-mə)是美国华盛顿州皮尔斯县的县城。它是一个港口城市,位于华盛顿的普吉特海湾沿岸,西雅图西南 32 英里(51 公里),州首府奥林匹亚东北 31 英里(50 公里),雷尼尔山国家公园西北 58 英里(93 公里)。根据 2020 年人口普查,人口为 219,346 人。塔科马是普吉特海湾地区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州第三大城市。塔科马也是拥有约 100 万人口的 South Sound 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
塔科马以附近的雷尼尔山命名,最初在当地称为塔霍马或塔霍马。它在当地被称为“命运之城”,因为该地区在 19 世纪后期被选为北太平洋铁路的西部终点站。铁路的决定受到塔科马邻近的深水港开始湾的影响。通过将海湾与铁路连接起来,塔科马的座右铭变成了“当铁轨遇上风帆”。开始湾服务于塔科马港,这是太平洋沿岸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华盛顿最大的港口。这座城市在 1940 年因塔科马海峡大桥的倒塌而臭名昭著,该大桥获得了“疾驰的格蒂”的绰号。
像大多数工业城市一样,由于郊区化和撤资,塔科马在 20 世纪中叶经历了长期衰退。自 1990 年代以来,塔科马市中心经历了一段复兴时期。市中心的开发项目包括华盛顿大学塔科马分校; T线(原Tacoma Link),该州第一条现代电动轻轨服务;该州最高密度的艺术和历史博物馆;和经过修复的城市滨水区 Thea Foss Wate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