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首演(由 852 名歌手组成的合唱团和由 171 名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马勒的排练助理指挥是布鲁诺·沃尔特)
古斯塔夫·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会曲目中规模最大的合唱作品之一。由于它需要巨大的器乐和声乐力量,它经常被称为“千人交响曲”,尽管该作品通常只有不到一千名演奏者,而作曲家实际上并没有认可这个名字,他不赞成。这部作品是 1906 年夏天在他位于奥地利南部迈尔尼格的别墅中一次灵感迸发的。这是马勒一生中首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当他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在1910 年 9 月 12 日在慕尼黑举行的首场演出。
歌曲与交响乐的融合一直是马勒早期作品的一个特点。在他 1901 年之后的“中期”作曲时期,风格的变化使他创作了三部纯器乐交响曲。第八,标志着中间时期的结束,在交响环境中回归管弦乐和人声的结合。作品的结构是非常规的:它不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正常框架,而是分为两部分(“1.”和“2. Teil”)。第一部分基于 9 世纪基督教五旬节赞美诗 Veni creator spiritus(“来吧,造物主之灵”)的拉丁文,第二部分是歌德《浮士德》结尾场景的文字背景。这两个部分通过一个共同的想法统一起来,通过爱的力量进行救赎,通过共同的音乐主题传达统一。
马勒从一开始就深信这部作品的重要性。他放弃了在他的大部分音乐中表现出的悲观主义,他提供了第八个作为对永恒人类精神的信心的表达。在作曲家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演出比较少见。然而,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都经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并被多次录制。现代评论家在承认其广受欢迎的同时,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存在分歧。西奥多·W·阿多诺、罗伯特·辛普森和乔纳森·卡尔发现它的乐观主义难以令人信服,并认为它在艺术和音乐上不如马勒的其他交响曲。相反,德里克·库克将其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进行了比较,作为本世纪人类的决定性陈述。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ˈmaːlɐ];1860 年 7 月 7 日至 1911 年 5 月 18 日)是一位奥地利波西米亚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他这一代的主要指挥家之一。作为作曲家,他在 19 世纪的奥德传统和 20 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虽然在他的一生中,他作为指挥家的地位已经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但他自己的音乐只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忽视之后才广受欢迎,其中包括在纳粹时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禁止其演出。 1945 年后,他的作品被新一代听众重新发现;随后,马勒成为所有作曲家中演奏和录制频率最高的一位,这一地位一直持续到 21 世纪。 2016 年,英国广播公司音乐杂志对 151 名指挥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将他的三首交响曲排在了有史以来的前十名交响曲中。讲德语的马勒出生于波希米亚(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出身卑微的犹太父母,展示了他的小时候的音乐天赋。 1878 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歌剧院担任越来越重要的指挥职务,最终于 1897 年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 (Hofoper) 的导演。在维也纳的十年里,马勒——他为了获得这个职位而皈依了天主教——经常遭到反犹媒体的反对和敌意。尽管如此,他的创新作品和对最高表演标准的坚持确保了他作为最伟大的歌剧指挥之一的声誉,特别是作为瓦格纳、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舞台作品的翻译。在他的晚年,他曾短暂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导演。
马勒的作品相对有限;因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作曲都是兼职活动,而他以指挥为生。除了早期的作品,例如他在维也纳读书时创作的钢琴四重奏乐章,马勒的作品通常是为大型管弦乐队、交响合唱团和歌剧独奏家设计的。这些作品在首次演出时经常引起争议,其中一些作品获得批评和普遍认可的速度很慢。例外包括他的第二交响曲,以及他在 1910 年的第八交响曲的胜利首演。马勒的一些直接音乐继任者包括第二维也纳学派的作曲家,特别是阿诺德勋伯格、阿尔班伯格和安东韦伯恩。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和本杰明·布里顿是 20 世纪后期欣赏马勒并受到马勒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于 1955 年,旨在纪念这位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