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朝鲜、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加入联合国。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听);缩写 FSM),或简称密克罗尼西亚,是大洋洲的一个岛国。它由横跨西太平洋的雅浦、楚克、波纳佩和科斯雷四个州组成,从西到东。这些州总共由大约 607 个岛屿组成(土地总面积约为 702 平方公里或 271 平方英里),覆盖赤道以北近 2,700 公里(1,678 英里)的纵向距离。它们位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关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以南,瑙鲁和马绍尔群岛以西,帕劳和菲律宾以东,澳大利亚东部以北约 2,900 公里(1,802 英里),3,400 公里(2,133 英里)日本东南部,夏威夷群岛主要岛屿西南约 4,000 公里(2,485 英里)。

虽然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陆地总面积很小,但该国的水域占据了太平洋超过 2,600,000 平方公里(1,003,866 平方英里)的面积,使该国成为世界第 14 大专属经济区。这个主权岛国的首都是位于波纳佩岛的帕利基尔,最大的城市是位于楚克环礁的韦诺。

它的四个州中的每一个都以一个或多个主要高岛为中心,除科斯雷外,所有州都包括许多外围环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更广泛地区的卡罗琳群岛部分地区,该地区由分布在几个国家的数千个小岛组成。密克罗尼西亚一词可以指联邦或整个地区。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以前是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TTPI)的一部分,该托管领土是美国管理下的联合国托管领土,但它于 1979 年 5 月 10 日组建了自己的宪政政府,并在 11 月获得独立后成为主权国家1986 年 3 月,根据与美国的自由联合契约。其他邻近岛屿实体以及 TTPI 的前成员制定了自己的宪政政府,并成为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RMI) 和帕劳共和国 (ROP)。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在联合国拥有一个席位,自 1983 年以来一直是太平洋共同体的成员。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语:Eesti [ˈeːsʲti](听)),正式名称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是北欧的一个国家。它北临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临波罗的海,与瑞典隔海相望,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与佩普斯湖和俄罗斯接壤。爱沙尼亚领土由大陆、较大的萨雷马岛和希乌马岛以及波罗的海东海岸的 2,200 多个其他岛屿和小岛组成,总面积为 47 549 平方公里。没有佩普西湖的领土面积为43,432.31平方公里。首都塔林和塔尔图是该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地区。爱沙尼亚语是爱沙尼亚的本土语言和官方语言;它是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芬兰语。

现在的现代爱沙尼亚土地至少从公元前 9000 年起就有人类居住。在 13 世纪教皇批准的利沃尼亚十字军东征之后,爱沙尼亚的中世纪土著居民是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异教”文明之一。经过条顿骑士团、丹麦、瑞典和俄罗斯帝国几个世纪的连续统治,爱沙尼亚独特的民族身份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这最终导致了 1918 年 2 月 24 日爱沙尼亚从当时交战的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宣布独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 1918-1920 年的独立战争中,爱沙尼亚人能够击退布尔什维克俄罗斯的入侵并成功捍卫他们新生的自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民主的,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布中立,然而,该国一再遭到争夺、入侵和占领,首先是 1940 年的斯大林主义苏联,然后是 1941 年的纳粹德国,最终在1944 年作为行政子单位(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入苏联。在失去事实上的独立于苏联之后,爱沙尼亚在法律上的国家连续性由外交代表和流亡政府维护。在 1988-1990 年不流血的爱沙尼亚“歌唱革命”之后,该国于 1991 年 8 月 20 日恢复了事实上的独立。

爱沙尼亚是发达国家,拥有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在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很高。爱沙尼亚主权国家是一个民主统一的议会制共和国,在行政上细分为 15 个马康德(县)。它拥有 130 万人口,是欧盟、欧元区、经合组织、申根区和北约中人口最少的成员国之一。爱沙尼亚在生活质量、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和科技公司普及率的国际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