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本斯贝格战役发生在 1809 年 4 月 20 日,由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指挥的法德军队和由奥地利的费尔德马夏尔-中尉大公路易斯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费尔德元帅约翰·冯·希勒中尉带着增援部队抵达,指挥组成奥地利左翼的三个军。行动以法德完全胜利告终。战场位于阿本斯贝格东南部,包括在奥芬施泰滕、比堡-锡根堡、下巴伐利亚的罗尔和拉伯河畔罗滕堡的冲突。同一天,雷根斯堡的法国驻军投降了。
前一天,路易-尼古拉斯-达武元帅在特乌根-豪森战役中取得艰苦的胜利后,拿破仑决心突破奥地利在阿本斯河后面的防线。皇帝组建了一个临时军,由达武的一部分军加上骑兵组成,并让让·兰内斯元帅指挥它。拿破仑指挥来自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的德国盟友从西面越过阿本斯进攻,而兰斯则从北面向罗尔挺进。虽然奥地利人最初守住了河线,但兰内斯的打击力量却冲破了路易斯在更东边的防御工事。在左边,奥地利人设法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后卫行动,但在白天,法国人粉碎了对手的右翼并俘虏了数千名士兵。一天结束时,奥地利人勉强守住了格罗拉伯河后面的防线。
第二天,希勒撤退到兰茨胡特,将左翼与雷根斯堡(拉蒂斯本)附近的特申公爵查尔斯大公统帅的主力分开。 4 月 20 日,法国投降雷根斯堡,使查尔斯的军队得以撤退到多瑙河北岸。兰茨胡特战役于 4 月 21 日进行。
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名称为法兰西帝国,也称为拿破仑法兰西,是由拿破仑·波拿巴统治的帝国,他在 19 世纪初建立了法国在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霸权。它从 1804 年 5 月 18 日持续到 1814 年 4 月 11 日,又从 1815 年 3 月 20 日短暂持续到 1815 年 7 月 7 日。(法语:Empire français;拉丁语:Imperium Francicum),
尽管法国自17世纪初就已经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帝国,但法国国家仍然是波旁王朝的王国和法国大革命后的共和国。历史学家将拿破仑的政权称为第一帝国,以区别于由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统治的复辟主义第二帝国(1852-1870)。
1804 年 5 月 18 日,拿破仑被法国元老院授予法兰西皇帝头衔(Empereur des Français,发音为 [ɑ̃.pʁœʁ de fʁɑ̃.sɛ]),并于 1804 年 12 月 2 日加冕,标志着法国领事馆的终结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尽管他加冕,但直到 1809 年,该帝国仍被称为“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帝国通过在第三次同盟国战争中对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英国和盟国的显着胜利取得了在欧洲大陆的军事霸权,尤其是在 1805 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法国的统治地位在第四次联军战争期间、1806 年的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和 1807 年的弗里德兰战役中得到重申,直到 1815 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最终失败。
一系列战争,统称为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影响力扩展到西欧大部分地区和波兰。在 1812 年鼎盛时期,法兰西帝国拥有 130 个部门和 4400 万人口,统治着超过 9000 万臣民,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保持着广泛的军事存在,并将奥地利和普鲁士视为名义上的盟友.法国早期的胜利在整个欧洲输出了革命的许多意识形态特征:在整个欧洲大陆引入了拿破仑法典,增加了法律平等,建立了陪审团制度并使离婚合法化,并且废除了领主税和领主司法,除了贵族特权之外的所有地方都被废除了。波兰。法国在 1814 年的战败(然后在 1815 年再次战败)标志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终结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