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波斯语:جنگ ایران و عراق;阿拉伯语:الحرب الإيرانية العراقية)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始于 1980 年 9 月 22 日,邻国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八年,并于 1988 年 8 月 20 日以僵局告终,当时伊朗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第 598 号决议。伊拉克入侵的主要理由是削弱伊朗并阻止鲁霍拉霍梅尼将 1979 年伊朗革命运动输出到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拉克,并在内部利用可能威胁由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逊尼派主导的复兴党领导层的宗教紧张局势。伊拉克还希望取代伊朗成为波斯湾的主导国家,在伊朗革命之前,由于伊朗在革命前的巨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与与超级大国美国和中东主要参与者以色列结盟。这场战争是在两国之间长期存在双边边界争端之后发生的,因此伊拉克计划重新夺回 1975 年割让的阿拉伯河东岸。伊拉克在石油丰富的领土上支持阿拉伯分离主义分子。胡齐斯坦寻求一个被称为“阿拉伯斯坦”的阿拉伯国家,该国家于 1979 年在伊拉克的支持下开始了叛乱。伊拉克试图夺取对伊朗的控制权并将胡齐斯坦与伊朗分离。萨达姆侯赛因在 1980 年 11 月公开表示,伊拉克并没有寻求将胡齐斯坦并入伊拉克;相反,人们认为伊拉克试图在该领土上建立宗主权。虽然伊拉克领导人希望利用伊朗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并期待在伊朗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伊拉克军方只是三个月的进展,到 1980 年 12 月,伊拉克对伊朗的入侵停滞不前。随着双方之间的激烈交战,伊朗军队开始对伊拉克人发起进攻,并在 1982 年 6 月之前收复了几乎所有失去的领土。在将伊拉克军队推回战前边界线后,伊朗入侵伊拉克并前往在接下来的五年攻势中,直到后者在 1988 年年中收回主动权并发动了一系列重大反攻,最终导致战争在胶着中结束。两国都有许多代理力量——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伊拉克一边的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以及站在伊朗一边的库民党和库尔德武装的伊拉克库尔德民兵。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和许多阿拉伯国家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政治和后勤支持。虽然伊朗在很大程度上相对孤立,但它得到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其最显着的援助来源是叙利亚、利比亚、中国、朝鲜、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南也门。
八年的战争疲惫、经济蹂躏、士气低落、军事僵局、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军队对伊朗平民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所作为以及美伊军事紧张局势加剧,最终导致伊朗接受联合国促成的停火协议。
这场冲突在所使用的战术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包括大规模的堑壕战,铁丝网横跨坚固的防御线,有人机枪哨所,刺刀冲锋,伊朗人波攻击,广泛使用化学武器伊拉克,并蓄意袭击平民目标。这场战争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国家认可的对伊朗儿童殉难的美化,这是在革命前几年发展起来的。在伊朗什叶派伊斯兰背景下制定的殉难话语导致了“人波攻击”的策略,从而对战争的动态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战争期间总共有大约 50 万人丧生(伊朗承担着更大比例的伤亡),不包括在同时针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安法尔战役中丧生的数万平民。战争的结束既没有造成赔偿,也没有改变边界。据信,这两名战斗人员的总经济成本已超过 1 万亿美元。
1988年8月, 20
两伊战争:经过近八年的战争,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选择另一个日期
1988年发生的事件
- 144月
苏联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仪式上,苏联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从阿富汗撤军。 - 295月
罗纳德·里根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抵达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举行超级大国峰会时开始了他对苏联的首次访问。 - 1511月
巴勒斯坦国
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宣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 1611月
贝娜齐尔·布托
在十多年来的首次公开选举中,巴基斯坦选民选举民粹主义候选人贝娜齐尔·布托为巴基斯坦总理。 - 1911月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塞尔维亚共产党代表和未来的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公开宣布,塞尔维亚正受到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分离主义分子的攻击,以及南斯拉夫内部的背叛和摧毁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外国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