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国家或波罗的海国家是一个现代的非官方地缘政治术语,通常用于将三个国家归为一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都是北约、欧盟、欧元区和经合组织的成员。波罗的海东海岸的三个主权国家有时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在历史环境中也很少被称为“波罗的海共和国”、“波罗的海国家”或简称为“波罗的海国家”。
所有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体,并保持着非常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三个政府参与政府间和议会合作。在外交和安全政策、国防、能源和运输方面也经常合作。术语“波罗的海国家”(“国家”、“民族”或类似名称)(爱沙尼亚语:Balti riigid、Baltimaad;拉脱维亚语:Baltijas valstis;立陶宛语: Baltijos valstybs) 不能在文化领域、民族认同或语言的背景下明确使用。虽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大多数人口确实是波罗的海民族(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但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的大多数人口在文化和语言上都是芬兰人。
欧洲经济共同体 (EEC) 是一个区域组织,旨在实现其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它是根据 1957 年的《罗马条约》创建的。1993 年欧盟成立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并入欧盟并更名为欧洲共同体 (EC)。 2009年,欧共体正式不复存在,其机构直接被欧盟吸收。这使联盟成为共同体的正式继承机构。
共同体的最初目标是在其六个创始成员中实现经济一体化,包括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西德。它与欧洲煤钢共同体 (ECSC)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EURATOM) 一起获得了一套共同的机构,作为 1965 年合并条约(布鲁塞尔条约)下的欧洲共同体之一。 1993 年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单一市场,称为内部市场,允许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在 EEC 内自由流动。 1994 年,欧洲经济区协议正式确立了内部市场。该协议还扩大了内部市场,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大部分成员国包括在内,形成了涵盖 15 个国家的欧洲经济区。
1993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以反映其涵盖的范围比经济政策更广泛。这也是当包括欧共体在内的三个欧洲共同体共同构成欧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时,该条约也是该条约的基础。欧共体一直以这种形式存在,直到 2009 年《里斯本条约》废除,该条约将欧共体的机构纳入欧盟更广泛的框架,并规定欧盟将“取代并继承欧洲共同体”。
EEC 在英语国家也被称为欧洲共同市场,有时甚至在 1993 年正式更名为欧洲共同体之前就被称为欧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