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 ((t)soo-NAH-mee, (t)suu-; 来自日语: , lit.'harbour wave', 读作 [tsnami]) 是水体中由一个大的位移引起的一系列波浪水的体积,通常在海洋或大湖中。水上或水下的地震、火山爆发和其他水下爆炸(包括爆炸、山体滑坡、冰川崩塌、陨石撞击和其他干扰)都有可能引发海啸。与由风或潮汐产生的正常海浪不同,海浪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产生的,海啸是由大型事件的水置换产生的。
海啸波不像正常的海底洋流或海浪,因为它们的波长要长得多。海啸最初可能不会像破浪一样出现,而是像快速上涨的潮汐。出于这个原因,它通常被称为潮汐波,尽管这种用法不受科学界的青睐,因为它可能给人一种潮汐和海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错误印象。海啸通常由一系列波浪组成,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以所谓的“波浪列车”到达。大型事件可产生数十米的波高。虽然海啸的影响仅限于沿海地区,但它们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可以影响整个海洋盆地。 2004 年印度洋海啸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在与印度洋接壤的 14 个国家中至少有 23 万人丧生或失踪。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公元前 5 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提出,海啸与海底地震有关,但直到 20 世纪,人们对海啸的了解仍然很薄弱,而且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当前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确定为什么一些大地震不会产生海啸而其他较小的地震会产生海啸。这项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帮助准确预测海啸穿越海洋的路径以及海啸波如何与海岸线相互作用。
矩震级(MMS;明确表示为 Mw 或 Mw,通常使用单个 M 表示震级)是基于地震矩的地震震级(“大小”或强度)的量度。它是由 Thomas C. Hanks 和 Hiroo Kanamori 在 1979 年的一篇论文中定义的。与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希特在 1935 年定义的局部震级 (ML) 类似,它使用对数刻度;小地震在两个尺度上的震级大致相同。
矩震级 (Mw) 被认为是按大小排列地震的权威震级。与其他尺度相比,它与地震的能量更直接相关,并且不会饱和——也就是说,它不会像其他尺度在某些条件下那样低估震级。它已成为美国地质调查局等地震当局用于报告大地震(通常 M > 4)的标准尺度,取代了当地震级 (ML) 和表面波震级 (Ms) 尺度。矩震级的子类型(Mww 等)反映了估计地震矩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