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芬兰语:Punakaarti,瑞典语:Rda gardet)是 1900 年代初期芬兰劳工运动的准军事单位。第一批红卫兵在 1905 年总罢工期间成立,但一年后解散。 1917 年 2 月俄国革命后,红卫兵重新组建,并在 1918 年芬兰内战中组建了红芬兰军队。内战初期,红卫兵的总兵力约为 30,000 人,冲突期间达到 90,000 至 120,000 人的高峰。这个数字包括2000多名妇女卫队成员。 1918 年 5 月,多达 80,000 名红军被胜利的白人俘虏,其中 12,000 至 14,000 人因处决、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死在集中营中。大多数红军最终在 1918 年末被赦免。
大约 10,000 到 13,000 名红军设法逃往苏俄。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俄国内战中一直战斗到 1920 年,以对抗入侵东卡累利阿的芬兰白人。摩尔曼斯克军团是一个由英国组织的军事单位,由芬兰北部的红卫兵组成,他们在芬兰内战初期逃往俄罗斯。
芬兰内战是 1918 年芬兰的一场内战,在该国从俄罗斯帝国大公国过渡到独立国家的过程中,白芬兰和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红色芬兰)之间为争夺国家的领导权和控制权而战。状态。冲突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在欧洲引起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场战争是由社会民主党的一部分领导的“红军”和由保守的参议院和德意志帝国军队领导的“白军”之间进行的。由工业和农业工人组成的准军事红卫兵控制着芬兰南部的城市和工业中心。由土地所有者和中上层阶级组成的准军事白卫队控制着芬兰中部和北部的农村,由 C. G. E. 曼纳海姆将军领导。
在冲突前的几年里,芬兰经历了快速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前城市化和全面劳工运动的兴起。该国的政治和政府制度处于民主化和现代化的不稳定阶段。人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民族思想和文化生活有所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在芬兰造成权力真空,随后的主导权斗争导致军事化,左倾劳工运动与保守派之间的危机不断升级。 1918 年 2 月,红军在苏俄提供的武器下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总攻。白军的反攻于 3 月开始,并在 4 月由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分遣队加强。决定性的交战是白军赢得的坦佩雷和维堡战役,以及德军赢得的赫尔辛基和拉赫蒂战役,导致白军和德军取得全面胜利。政治暴力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大约 12,500 名红军囚犯在集中营中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大约 39,000 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 36,000 人是芬兰人。
紧随其后,芬兰人从俄罗斯的统治转移到德国的势力范围,并计划建立一个由德国领导的芬兰君主制。该计划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告终,芬兰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内战使国家分裂了几十年。芬兰社会通过基于温和政治和宗教的长期文化以及战后经济复苏的社会妥协重新团结起来。
1918 年的芬兰内战是芬兰境内的第二次内战,因为 1596-1597 年的棍棒战争(贫苦农民起义反对向他们征税的军队、贵族和骑兵)也有类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