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黎巴嫩冲突或南黎巴嫩冲突是一系列军事冲突,涉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及黎巴嫩境内的各种民兵。冲突在 1980 年代黎巴嫩内战期间达到顶峰,此后有所缓和。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从 1948 年以色列成立后被驱逐或逃离的巴勒斯坦难民中招募武装分子。巴解组织领导层及其法塔赫旅在 1970-71 年因煽动叛乱而被驱逐出约旦之后,他们进入黎巴嫩南部,导致内部和跨境暴力事件增加。与此同时,黎巴嫩国家公约导致的人口紧张局势导致了黎巴嫩内战(1975-1990)。巴解组织的行动是黎巴嫩内战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与黎巴嫩派系的激烈斗争导致了外国干预。以色列 1978 年入侵黎巴嫩将巴解组织推到了利塔尼河以北,但巴解组织继续对以色列发起攻击。以色列于 1982 年再次入侵黎巴嫩,与黎巴嫩军队和卡塔布党的主要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结盟,并强行驱逐了巴解组织。 1983 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签署了 5 月 17 日协议,为两国建立正常双边关系提供了框架,但关系因 1984 年初接管什叶派和德鲁兹民兵而中断。以色列于 1985 年撤出黎巴嫩大部分地区,但在南黎巴嫩军队(SLA)的代理人武装分子的帮助下,控制了一个 19 公里(12 英里)的安全缓冲区。
1985 年,由伊朗发起的黎巴嫩什叶派激进运动真主党呼吁通过武装斗争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领土的占领。当黎巴嫩内战结束并且其他交战派别同意解除武装时,真主党和苏丹解放军拒绝了。与真主党的战斗削弱了以色列的决心,导致苏丹解放军瓦解,以色列在 2000 年撤离到联合国指定边界的一侧。真主党以以色列控制舍巴阿农场领土为由,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断断续续地进行跨境袭击.真主党现在寻求释放以色列监狱中的黎巴嫩公民,并在 2004 年成功地利用俘虏以色列士兵的策略作为交换囚犯的筹码。真主党俘虏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引发了 2006 年的黎巴嫩战争。其停火要求解除真主党的武装,并要求以色列尊重黎巴嫩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敌对行动于 2006 年 9 月 8 日暂停。截至 2015 年,尽管双方都违反了停火协议,但局势总体上保持平静;以色列几乎每天都在黎巴嫩领土上空飞行,真主党则不解除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