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涵盖了从 1939 年苏联波罗的海互助协定到 1940 年的入侵和吞并,再到 1941 年的大规模驱逐。
1939 年 9 月和 10 月,苏联政府强迫小得多的波罗的海国家缔结互助条约,赋予苏联人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 1940 年夏天红军入侵后,苏联当局迫使波罗的海国家政府辞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总统被监禁,后来在西伯利亚去世。在苏联的监督下,新的傀儡共产主义政府和同路人安排了伪造的选举结果。 Shortly thereafter, the newly elected "people's assemblies" passed resolutions requesting admission into the Soviet Union. 1941年6月,苏维埃新政府大规模驱逐“人民公敌”。因此,起初许多波罗特人在一周后占领该地区时将德国人视为解放者。
波罗的海国家或波罗的海国家是一个现代的非官方地缘政治术语,通常用于将三个国家归为一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都是北约、欧盟、欧元区和经合组织的成员。波罗的海东海岸的三个主权国家有时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在历史环境中也很少被称为“波罗的海共和国”、“波罗的海国家”或简称为“波罗的海国家”。
所有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体,并保持着非常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三个政府参与政府间和议会合作。在外交和安全政策、国防、能源和运输方面也经常合作。术语“波罗的海国家”(“国家”、“民族”或类似名称)(爱沙尼亚语:Balti riigid、Baltimaad;拉脱维亚语:Baltijas valstis;立陶宛语: Baltijos valstybės) 不能在文化领域、民族认同或语言的背景下明确使用。虽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大多数人口确实是波罗的海民族(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但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的大多数人口在文化和语言上都是芬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