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o Hahn,德国化学家和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死于 1968 年)
Otto Hahn(发音为 [ˈɔtoː ˈhaːn](听);1879 年 3 月 8 日 - 1968 年 7 月 28 日)是一位德国化学家,是放射性和放射化学领域的先驱。他被称为核化学之父和核裂变教父。 Hahn 和 Lise Meitner 发现了镭、钍、镤和铀的放射性同位素。他还发现了原子反冲现象和核异构现象,并开创了铷-锶测年法。 1938 年,哈恩、莉斯·迈特纳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哈恩因此获得了 194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核裂变是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基础。
哈恩毕业于马尔堡大学,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威廉拉姆齐爵士和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指导下学习,在那里他发现了几种新的放射性同位素。 1906年他回到德国; Emil Fischer 在柏林大学化学研究所的地下室放置了一家前木工车间,供他使用作为实验室。哈恩在 1907 年春天完成了他的培训,成为一名私人医生。 1912年,他成为新成立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系主任。他与奥地利物理学家 Lise Meitner 在现在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大楼中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发现,最终她在 1918 年分离出了最长寿的镤同位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的一个兰德维尔团服役,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前线与弗里茨·哈伯率领的化学战部队一起服役,在第一次战役中获得铁十字勋章(二等)伊普尔。战后,他成为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同时负责自己的部门。 1934 年至 1938 年间,他与 Strassmann 和 Meitner 合作研究通过中子轰击铀和钍产生的同位素,从而发现了核裂变。他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和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他的许多同事被赶下台,其中包括梅特纳,他于 1938 年被迫逃离德国。二战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德国核武器计划,对铀的裂变产物进行编目。结果,在战争结束时,他被盟军逮捕; 1945 年 7 月至 1946 年 1 月,他与其他 9 名德国科学家一起被关押在农场大厅。
哈恩于 1946 年担任威廉皇帝科学促进会的最后一任主席,并于 1948 年至 1960 年担任其继任者马普学会的创始主席。1959 年,他在柏林与人共同创立了德国科学家联合会,一个非政府组织,一直致力于负责任的科学理想。在他致力于重建德国科学的过程中,他成为了战后西德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公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