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ju Lepik,爱沙尼亚诗人和作家(生于 1920 年)
Kalju Lepik(1920 年 10 月 7 日,在 Koeru 教区 - 1999 年 5 月 30 日,在塔林)是一位爱沙尼亚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
Kalju Lepik 于 1939 年在塔尔图学生的期刊 Iloli 和 Tuleviku Rajad(“未来之路”)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 1940 年,他创立了艺术协会 Tuulisui,该协会从 1945 年开始在瑞典流亡中继续存在。 1943 年和 1944 年,他作为武装党卫军部队爱沙尼亚军团的应征者参加了战斗。他于 1944 年成为难民,并在斯德哥尔摩定居多年。
Kalju Lepik 一贯捍卫在瑞典的爱沙尼亚难民的权利。 1946 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创立了流亡出版社 Eesti Raamat。 1966 年,他成为瑞典波罗的海档案馆的负责人。从 1982 年起,莱皮克担任爱沙尼亚流亡作家联盟主席(Välismaine Eesti Kirjanike Liit)。 1990年和1998年,Kalju Lepik被授予Juhan Liiv诗歌奖和1998年爱沙尼亚文学年度奖。
Kalju Lepik 早期的诗歌充满了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找到讽刺。在莱皮克后期的诗歌中,悲观的元素占了上风。晚年,他逐渐摒弃各种政治动机,高举爱国情怀。
Kalju Lepik 与 Asta Lepik 结婚。他是爱沙尼亚政治家和外交官艾诺·莱皮克·冯·维伦(生于 1961 年)的父亲。他最后的诗集在爱沙尼亚出版,并于 1999 年在那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