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苏轴心国会谈于 1940 年 10 月和 1940 年 11 月就苏联在二战期间成为第四个轴心国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谈判发生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时代,其中包括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阿道夫·希特勒与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在柏林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谈之后,两国就书面拟议协议进行了贸易。
在 1940 年 11 月 12 日至 14 日进行了两天的谈判后,德国向苏联提交了一份书面轴心国条约协议草案,该协议确定了四个拟议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的世界势力范围。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试图设定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希特勒鼓励莫洛托夫向南看伊朗,最后是印度,以保护德国获得芬兰的资源并消除苏联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莫洛托夫保持坚定,试图将德国军队从芬兰撤出,并在波罗的海获得一个温暖的水港。苏联外交政策的计算是以战争将是一场长期斗争为前提的,因此德国声称英国将迅速被击败的说法遭到怀疑。此外,斯大林试图在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保持影响力。这些因素导致莫洛托夫采取了坚定的立场。根据亚历山大·尼克里奇的一项研究,1940 年 11 月 25 日,苏联人提出了一份斯大林起草的书面反提案,接受四国条约,但包括苏联对保加利亚的权利和世界势力范围,以伊拉克和伊朗周边地区为中心。德国没有回应,让谈判悬而未决。
关于反提案,希特勒对他的高级军事首长说,斯大林“要求越来越多”,“他是一个冷血的敲诈者”,“德国的胜利让俄罗斯无法忍受”,因此“必须让她跪下,尽快。” 1941 年 6 月,德国通过入侵苏联结束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在随后的几年里,苏联情报局出版了一本名为《历史的篡改者》的书,主要由斯大林本人编辑,其中苏联总理声称他只是在试探他的敌人。这成为苏联史学中坚持的官方版本,直到 1991 年苏联解体。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né Skryabin;(OS 25 February)1890 年 3 月 9 日 - 1986 年 11 月 8 日)是俄罗斯政治家和外交官,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从 1920 年代起是苏联政府的领袖人物。 1930年至1941年任人民委员会主席,1939年至1949年和1953年至1956年任外交部长。
在 1930 年代,他在苏联领导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他忠诚支持了 30 多年的约瑟夫·斯大林,他在斯大林死后继续捍卫斯大林的声誉,他自己也深深卷入了斯大林时代最严重的暴行—— 1930 年代初期农业的强制集体化,以及大清洗,在此期间,他签署了 373 份死刑名单。
1939 年 8 月,莫洛托夫担任外交人民委员,成为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也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主要苏联签署国。直到 1949 年 3 月,他一直担任苏联主要外交官和政治家的职位,当时他失去了斯大林的青睐,并将外交部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安德烈·维辛斯基。莫洛托夫与斯大林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斯大林在十九大的讲话中批评了莫洛托夫。
1953 年斯大林去世后,莫洛托夫再次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但坚决反对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这导致他最终在 1961 年被开除所有职务并被开除党籍。莫洛托夫为斯大林的政策和遗产辩护,直到 1986 年去世并严厉批评斯大林的继任者,尤其是赫鲁晓夫。
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即兴燃烧武器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